鱼类视觉器官如何适应水生生活

3分之1的顶点
发表于 2020-09-11 13:43:16
鱼类视觉器官如何适应水生生活
得到回答 1 个回答
  • 最新 最热
  • 2楼

    许多鱼类学家认为,鱼类主要是靠视力的观察来觅饵的。这就是说,视力在鱼的觅食活动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在钓鱼的时候,首先得让鱼看到垂钓者精心设置的钓饵,词时还得让鱼看不到钓饵里外所设置的陷阱—钩和线。

    鱼眼基本上和人的眼睛相似。鱼生活在水中,人生活在陆地上,两者几乎用构造相同的眼睛观察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受水包围着,一个受空气包围着。W此,鱼类的视力必然受到水的密度、水的混浊度、水中光线强弱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1)鱼的视力.鱼能看多远?这是钓鱼爱好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过去,一般都认为鱼是极端近视的。其理由是,鱼类眼球的水晶体呈圆球形,不能调节曲度来改变焦点,其次鱼眼要在堆以透入光线的水体中观察物体,因而十分近
    视(这个结论曾在出版的许多钓鱼书中被广泛引用》。实际上,我们不能单单就此来假定它是近视的。虽然鱼类眼球中的水晶体不能象人眼一样自行调整焦点,但鱼
    眼却可以把水品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通过特殊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进行调节。水晶体原来由一小块能收缩的肌肉带联系在视网膜之前,如需看远的东盯,这条肌肉就
    会菇紧,把水品体靠近视网膜,这样焦距也就调整到比较远的地方,如果看近.系带肌肉可不需要收缩。但是,这种调节的程度和速度依鱼的种类不同而异。一般是
    肉食性的凶猛鱼类比草食性的草鱼及滤食性的缝鱼等温驯鱼类来得快.实验表明,由于这种调节作用,使许多鱼都能看得很远。据对真纲、纲、石斑鱼、日本竹荚鱼
    等13种海鱼在6个视野方向上眼睛调节情况的比较分析,证明这些鱼在正常状态下都具有相当强的视力调节能力,能看到很远。

    此外,鱼类的圆形水晶体也为其改善视力增加了有利因素。众所周知,在体积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球形透镜的焦距比扁球形透镜的要短,所以鱼眼的球形晶状体因焦
    距短而比其他陆生脊推动物的扁球形晶状体有更大的视觉清晰区。当然,我们不能用人或者某些陆生脊推动物在空气能见度较高时所能明视的远距离同鱼类生活在水
    中的视觉能力进行比较。如黑绷鱼在良好的水质中能看清楚50米远的饵料,而人的视力在水体中的同样条件下是远远所不及的。同理,我们不佬因此就下结论说,
    人眼是近视的。

    然而,正如任何同类动物的不同种类之向,同一种器官的机能水平都存在着差异一样,有些鱼的视力并不好,如眼睛处于退化或正在退化过程的鱼,以及某些眼的发
    育不大良好的鱼,视力是较差的,甚至是近视的。淡水蛙鱼就是一例。它能看清初体的距离不超过30.40厘米,即使借助于鱼眼中的调节机能,将水晶体向后拉
    近视网膜,也只能看到不超过10-12厘米的距离。

    哪些鱼比较靠视力来觅食呢?一般地说,白关在水体上层吃饵的比夜里深水处吃饵的鱼较为依靠视力,如鳞鱼、旗鱼、鳜鱼、狗鱼、鳡鱼、乌鱼等。所以这些鱼,除用活的真饵(实饵)外,用假饵(拟饵)也能钓到。

    (2)鱼的视野:绝大多数色类的眼睛都在头部的两侧,并突出于眼眶,因而具有相当广阔的视野。如何在背部向下观察鱼,就可以看到其突出的眼球,它的单眼可
    在水平面上看到60—170度。的视野范围,在垂直面上能看到150度的大范围空间。这是鱼的单眼视野。一般鱼只有身体正后方的一小块地方才是它们的双眼
    视力盲区。这对于适应水城环境中寻找饵料和及时发现从任何方向突然出现的敌害是很有意义的。另一方面,这么大的空间里的光线都能透射到鱼的眼睛里,使其能
    搜染到尽可能多的光线,以增张视力,这对水体中光线较弱、甚至很弱,显然是一种极好的适应。否则,我们在深水进行底钓时,鱼就很准发现钓饵而吞饵上钩了。

    在鱼的前方由其双眼所形成的交集视野大约为45度,这就是鱼的立体双目视力范田。在这个视野内,鱼能侧出前方景物的精密纵深,但清晰度却很差,因为在其正
    前方的影像焦点落在了视网膜前端的边缘(见图2一2),由此,鱼耍看清它们想看的东西,一般都不能取正面,而要选一个非正面的适当角度。我们观察鱼在水体
    迫逐猎物和饵料时会发现它们一旦发现耍追逐的目标多从正面攻击,把猎物和饵料一直锁在立体的视界之内,而随之又摇头摆尾,以“Z”字形的进击行动观察目
    标,而达到索饵的目的。

    (3)鱼的曲射视力:进入水中的光线是被分散、减弱的,所以在水下的光线变化,尔会截然分明。但在水面与空气之间的变化却十分强烈,光受水面的折射和反射
    使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回天空,只有一部分光线进入水中。当湖面波平如镜,天气晴朗时,从水中观察湖面确如一面镜子。在这种情况下.鱼向上观察不仅可以看到其
    上方的物体,同时还可以借着“镜面”的反射作用看见在其下方的物体,甚至在平静的浅水水域,可以看见品着障碍物的另尸背面的物体就钓鱼而言,在波面平静的
    水面,钓者抛下的钓线会让水底的鱼觉得“镜子”上出现一条裂痕,或“镜子”映出一条阴影。这对于十分警觉的鱼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鱼在水体巾特别是在波平浪f时也可看穿“镜子”而观察到岸边或铅边的景物。在这种情况
    下,垂钓者的轻微举动都可能把鱼惊跑。这就是说,鱼在水休中的视力还具有潜望作用。岸上的物休通过水而的折射而进入水底。因此,在水下的鱼有潜望的功能,
    垂钓者看不到鱼,鱼却看列了垂钓者。潜望的效果,决定于鱼的视线角度、岸边物休与水面所形成的角度与天气情况。如鱼的视线取4
    2度,就能看到以10.角进入水中的物体影像,而小于l0度角进入水中的光线就避过了鱼的视野.实际上,在30度以下的光线穿透力是很好的,必须是非常晴
    明的天气,鱼才能看到岸上 20。角以下的物休。尽管这样,垂钓者在垂钓时也不能不
    防备被水中替觉的鱼所发现,因此把身体放低,使用短竿,穿伪装颜色的衣服,尽量避免在岸边走动等等都是必要的。在美国,一些钓鳟鱼的好手,竞然以宙甸的方
    式爬向钱水的小蹊边,以平卧的姿势来钓鳟鱼。

    (4)鱼的光感:在鱼眼的视网膜里有两种极为重要的视觉细胞,圆锥细咆和回柱细胞。圆锥细咆吞比较强的光照下起视觉作用,而圆柱细泡则在弱光下起作用。由
    此,鱼既可以在白天光线增强和夜间光线昏暗的环境中生活,也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游于不同光照度的水层。但是,鱼的视觉从日间圆锥细胞作用转换到圆柱细胞发挥
    作用并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这如同人从光亮的室外刚刚走进电影院时两眼漆黑,等一会儿以后才能适应这种黑暗一样。鱼的这种转换时闻一般需要两个小时。如果
    日落时间是下午6时,日出是早上8时,那么鱼在晚上8--9时就能适应夜间视力。到了晚上11时左右,鱼眼就会提前开始准备日间视力。这是一种完全自动、
    按照一定规律发生的奇妙过程。据侧定,鱼的圆注细饱对弱光极为敏感,在黑暗中适应后,它的圆往细胞就能感觉到1000万分之一到1亿分之一勒克司(勒克司
    为光照度单位。以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得的光通盆来表示物体表面受光照明的程度。此刻吃饵的缘故。所以垂钓者都把夭明及黄青视为钓鱼的黄金时刻。当然,由
    于气象和水体浑浊的影响,这种规律也会有例外。

    (5)鱼的色感:鱼是色Ff吗,这个问题常在垂钓者之间引起争辩。因为乓钓者十分关注钓饵的颜色,同时也更希望选择一种对鱼有更大吸引力的有色钓饵而诱鱼
    吞饵上钩。从鱼类解剖学方面证明,鱼是能够看见颇色的。鱼眼视网膜中的圆注细胞和圆推细仓各有不同的功能,其中圆谁细胞除适于较强光照下的视觉,同时也能
    感受和分辨不同波长的颇色光。但盆鱼例外,它只有分辨x白的圆柱细胞,还有生活在海洋深水底层的4科鱼类也不能分辨出颜色。

    重要的是鱼在水中生活,它所观察到的颇色同我们在陆地空气,卜所看到的物体倾色有很大的不同。水对光是一个很有效的泌色器,当光线进入水中到达水中物体前
    即已被部分吸收,再从物体的表面通过水体反射到鱼的眼峭里,光的倾色又再一次被嗯掉。被滤掉的光,首先是长波的红光被吸收掉,而后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加。光
    在水中通过的距离依次吸收掉其他波长的光。最短波长的救色和绿色是最后被吸收的。所以,在水中特别是较深的水体中红的暖色光是保不住的,只留下蓝和绿的冷
    色,鱼多半是生活在色调昏暗、环境宁静的无声世界里。

    在6米左右的水下,色会把纯红的模拟很饵或活饵看成黑色。如不是金红色而央杂有绿或蓝色,那么在同样深度的水中也会变成蓝色或灰绿色。黄色由比较短的波长
    光构成,对水的穿透力校强,在深水中比红色更能保持其原色,但色泽上比较暗。蓝色或绿色在相当深度都能保持原色,但到了很深的地方,会同水底暗绿色的背景
    混成一片,不易被鱼发现。这里垂钓者应特别注意的是:与红色接近的橙色却有良好的穿透力,在近10米深的水中还有20%的穿透力。

    在黄昏时首先在水体中消失的颜色足红色,共次是橙色、黄色,最后是绿色和蓝色。当光度降到1勒克司以下时,鱼眼中的世界便是彻底的黑白色,即使有明亮的月
    光,鱼还是看不出任何颜色。到了夭明的时候,绿和蓝两色最先恢复,最后是红色。因此,我们在天明和黄昏垂钓时,钓饵的颜色并不重要,而要考虑的应该是钓饵
    的亮度和暗度。黄昏时,大地一片蒙脆黑暗,而天空仍是明亮的。这时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下,如选用灰色钓饵,可在其落入水底的过程中易千彼鱼类发现。当然,如
    果在钓钩钩柄上端装有激光发光作用的夜光球或选用涂有夜光粉的模拟假饵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由权威海钓网——去海钓网整理发布
    转载请保留出处
    同城:昆明 举报 赞同0
你的回答
  • 未登录
我要提问

有问题寻求网友的解决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