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为什么很多钓鱼竿短尺寸还不错,但是长尺寸就又软又重头?想买一个好抛的轻硬长竿为什么这么难呢?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钓鱼竿要做“轻”太容易了,我少用一点碳布就行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还能节约成本。钓鱼竿要做硬也不算太难,要么加大一点锥度,要么用高吨位碳布,问题在于以上方案都会损失“强度”。长尺寸的钓鱼竿,由于力矩大,手持握感重,钓鱼爱好者提竿的力量会远高于短尺寸的钓鱼竿,如果强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提竿就断竿(尤其是手把节)。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这就是轻而软的钓鱼竿(-2H)

举个例子,长尺寸的鲫钓鱼竿做了好的,一个是达亿瓦的天岭ss,一个是禧玛诺的GLL,前者用了龙凤尾+大锥度的设计(强度低),后者则是传统思路,被国内很多钓鱼爱好者吐槽“太软,面条”,稍微有点风就不好抛(其实达亿瓦也不好抛)。这样的顶级钓鱼竿企业做的长尺寸的轻量化产品都会被“诟病”,原因就是很难平衡长竿的硬度、手持握感、强度。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名伦出了个钓鱼竿无极,号称50T碳布打造,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其中有一个卖点就是:名伦通过工艺革新,解决了高吨位碳布强度不足的问题。实物我没看到,不得而知是否是真的。不过任何一家企业如果真的能在这上面产生很大的突破,那它造的长尺寸轻量化钓鱼竿就能横扫整个高端市场,但是从可见的资料来看,它还是主要集中在黑坑的短尺寸上。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我也没见过实物

此外,很多综合杆都是以4.5米和5.4米为主要研发尺寸,随后用同芯棒的设计思路向上堆叠(很多尺寸配节可以通用)。这样的情况下,钓鱼竿在长尺寸的设计上是需要有所“妥协”的。除了市面上最顶级的品牌的最贵的几款产品以外,其他大多这么做,这不仅仅是模具成本问题,更重要的还有售后配节。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如果每个尺寸单独设计,模具和配节成本太高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希望长期经营的渔具企业(低断杆率是声誉的保证),你的妥协性方案是什么?必然是:加大重量,放弃综合竿的思路,长尺寸最起码要有鲤钓鱼竿的强度,这样能够明显降低断竿率。如果还能稍微轻量一些最好,实在不行的话,我先保证足够的强度,对比典型的例子就是:开沃剑舞鲤,化氏龙纹鲤。(一般7.2米、8.1米是他们主要关注的尺寸,调性以此为基础)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在现有技术和材料的情况下,长尺寸的钓鱼竿要做到又轻又硬几乎没有可能。不要觉得我钓的都是鲫鱼,反正鱼不大,要这么高强度做什么?长竿断了对比多的情况是提竿和抄鱼,溜鱼拉断可以说微乎其微。如果要解决这两个断杆情况,要么是钓鱼爱好者水平都能达到高手的提竿寸劲外加使用超长的抄网,要么就是增加重量提升绝对强度。

超过6.3米的钓鱼竿为什么总是不满意?野钓长竿应该如何选择?

所以大部分钓鱼爱好者在选择长竿的时候,要么接受部分钓鱼竿偏软不太好抛,要么就要接受有些钓鱼竿对比重手,这是台钓鱼竿受力模式造成的,除非工艺有突破,否则确实很难做好。

2716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