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钓中如何找准鱼层

作钓中如何找准鱼层

我认为应该大饵做窝(20至50竿左右),停顿5到10分钟再用小饵找鱼群;找鱼群的方法是:由上向下(从离底35至40公分开始)等待时间每竿约3到5分钟,一般以5到10竿为一层,无鱼动钩向下抹漂5公分等待——以此类推,如有上鱼那就是鱼群。一直到钩接底了,实在无鱼动钩只有换钓位。 一般的来说,找鱼层就是通过找接口鱼来确定鱼层的
喜欢钓鱼的朋友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钓鱼总是要先找底然后钓底。但由于天气、钓场、鱼情的不同,鱼儿不在水底的时候,你还在一味钓底就不对了,只有钓上鱼才是硬道理!经常和我一起钓鱼的朋友常常问我,为什么你总是钓得比我们多?其实很简单,只有找准鱼层才能钓好鱼。
一、气温高时如何垂作钓鲫鱼?
在盛夏,除早晚以外,绝大多时间都很难钓到鱼,这时如何在客观条件很差的情况下钓到鱼呢?方法就是需要我们搞清楚天气炎热时,鱼都躲在哪个水层?一般来说,鲫鱼在气温达到32℃左右时会在离底10~40厘米的水层中活动。水深1米时,鲫鱼会离底10厘米左右;水深2米时,离底30厘米上下;水深3米及以上时,鲫鱼就有可能会离底40厘米左右。只要气压不是太低,按上述方式施钓相应的水层,基本都能钓上鱼来。只有气温超过35℃时,鲫鱼小命都难保了,哪里还能进食呢!
这里我总结了一些在午时(气温较高的条件)垂作钓鲫鱼的方法:首先,按照正常步骤先找底,确定了水的深度并调整好浮标后,再根据水深将浮标向下拉一定长度,挂饵抛竿后,当钩饵下沉到接近水底时速度就会减慢,缓缓下沉的钩饵很容易引起鲫鱼的注意,这时没有贴底的鲫鱼就会追过去吃钓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截口。根据浮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号,我们再通过调整水线,最终找到鱼儿所在的泳层。
正常钓底的情况是钓鱼饵料躺在水底,而气温较高时鱼儿吃口往往较轻,这时鱼儿吃钓饵一般是鱼头向下、尾巴朝上,在饵料的周围嘬食,不断地试探有无危险,表现在浮标上就会出现很多小动作,此时提竿基本不会中鱼。所以,如果是由于气温的原因致使鱼儿吃口变轻,这时再钓底就显然不明智了。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改成用拉饵钓,并下拉浮标5厘米,这种方法被称为“钓抬头”。用这种方法作钓时,美味的饵球伴着鱼游动时带出的水流,会在鱼儿的眼前不停晃动,就像活饵一样,非常容易引起鱼儿的抢食,这样浮标上原来的小动作就会变成下顿动作,提竿中鱼就顺理成章了。
二、泥塘底如何垂作钓鲫鱼?
很多钓鱼爱好者都没发觉这样一种情况:如果鱼塘底部有较厚的淤泥,饵球一下去就会陷进泥里,鱼儿只是被饵料的气味诱来但却吃不到,它们就会在饵料的周围打转,这时鱼塘底部的淤泥被搅了起来,鱼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法正常呼吸就会被迫上浮,而你的钓点就会鱼星直冒。基于以上原因就会出现浮标有动作,提竿后不是空竿就是挂鱼。所以这时你应该去掉一点铅皮,改搓饵为拉饵,把浮标下拉一标左右的长度试着找到鱼的泳层。鱼儿在泥浆上方发觉到美味的钓鱼饵料时,就会疯狂抢食。正常情况下,浮标会在下降或到位后出现漂亮的加速下顿或上顶,当中鱼率较高时,就说明你已经正确找到鱼的所在泳层,否则只能是望标兴叹!
三、钓点底部是否有青苔、水草?
2004年9月,我在经常去的一条野河钓鱼。由于之前常去的钓位有人钓,于是我找到一处较偏僻的钓位,可是钓了很久都没有上鱼,我感到很奇怪:这条野河我还是对比熟悉的,鱼的密度应该还可以的,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一次提竿后我发现,鱼钩上挂着丝绒状的青苔。原来如此!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之处——春季时河底对比干净,所以钓底的效果对比好,经过一夏季的日照,此钓位的水底长了近30厘米高的青苔,钓鱼饵料打下去后埋在了青苔里,当然也就无鱼问津了。
遇到上面的情况或是水下长有大量的水草,那么你就可以用上面钓淤泥塘的方法,钓离底约一标深的定层,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深,只要能找到鱼儿所处的泳层即可,当然你也可以诱使鱼儿进入你预设的定层,进而钓获它们。经过一番调整,那天我钓了二十几条鲫鱼,而且还钓到三条鲤鱼,收获相当不错!
四、饵料雾化好就一定能钓好吗?
钓鱼爱好者们都知道,雾化的饵料能聚鱼,但有些钓鱼爱好者却不知道,饵料雾化程度要根据情况而定,有时雾化过好就会引起鱼儿上浮。由于不断地抛竿,致使窝子形成了圆柱状的雾化区,鱼儿就会随着散落的钓鱼饵料追食上浮,这时你的浮标就会翩翩起舞,空竿率也就非常高了。出现这种情况后,你就不要再一味的钓底了,不如将错就错!换一支专打截口的浮标,边钓边找鱼层。
鱼是低等动物,它们的趋温性、趋氧性和觅食习性都是和生存环境有必然联系的,它们没有改变各种条件的能力,只能是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求生存。我们钓鱼爱好者要顺应鱼儿的习性和变化去找到它们,不要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到鱼的身上,鱼儿明明上浮了,但你却在拼命的钓底,那就肯定是不对的。所以我要奉劝那些迷信和抱怨钓位不好、钓饵不对、浮标不行的朋友们,根据鱼情变化适当的做出调整,找出鱼的泳层再谈其它才不会走进钓的误区。
鲢鳙为中上层鱼类,耐氧性极差。它们所呆的水层常常是跟随着天气、水温、含氧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一天中,早晚往往呆在浅水层,中午游往深点的地方。 气压低时往浅处,气压高时游向深处。
作钓时,鲢鳙所在的水层和钓饵的雾化和比重也有直接的关系。比重轻、雾化快的,鲢鳙容易被诱到浅处,反之者相反。大水面可钓略深些,小水面可钓浅点。 开钓时,可钓浅点,然后可适当的变化钓层,根据浮漂的反应来判断鱼层更为准确。每次改动钓层时,一般应上或下移动浮漂20--30公分左右。
根据鱼类的生活规律,一般的来说,鲫鱼鲤鱼是底层鱼,草鱼鳊鱼在中层,鲢鳙在上层。但是,鲫鱼鲤鱼也有起浮咬钩的情况发生,判断的方法就是鱼的接口,,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鱼接口的大致深度,确定鱼的泳层,再调整钓棚深度。我分析的休闲野钓的情况。竞技钓不太明白,不敢妄下结论。
垂作钓鲫鱼:我是从钓底开始的 ,看有没有接口,如果有就向下拉浮漂,在那层中鱼多,就在那层钓,不过我是休闲钓,无特殊情况都是以钓底为主的 。休闲钓也很讲究,不过鱼在底,要是偏偏往上找,你说不神经病吗

171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