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压低如何钓鱼

盛夏高温时节,我们钓鱼所面临的最大影响就是高温、高湿、低气压和水体中含氧量低。高温、高湿的天气,我们钓鱼爱好者坐在水边虽然不好受,但鱼口还可以,如果遇到个高温、高湿并且还是气压低的天气,人受罪不说,鱼还不开口。因水体中的氧气主要靠空气中的氧气供给,在高温季节,受低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气压力降低,空气中氧分子向水体中渗透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水体中含氧量不足,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欲望和活动能力。氧气是鱼活动觅食的动力,水体中一旦含氧量不足,鱼也就失去了觅食的动力,变得懒洋洋的,就是觅食也是动力不足,开口小吸力弱,导致浮漂动作小。

低气压形成原因及影响

这种天气变化引起的自然现象,越是小水面表现的就越突出,因水体中氧气不足而浮头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死亡,在闷热低气压的天气里,就不要去面积小的水域钓鱼。而大型水域水面宽阔,水面和空气的接触面大,鱼的密度相对较稀,消耗氧气就少,鱼的活动能力就大一些,选择大型水域出钓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我们没有专业的仪器测量气压和水体中含氧量的高低,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经验丰富的钓鱼爱好者都知道,闷热的天气很少有鱼咬钩,而闷热的原因就是受高温、高湿的低压气流影响所致,天气越是闷热,就说明大气压力越低,水体中的含氧量也就越低,这是经验也是常识。

在作钓中,这种自然要素变化是影响鱼咬钩的重要原因。受低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气压力降低,空气中氧分子渗透到水体中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水体中含氧量不足,是影响鱼摄食的主要原因。因大气压力低,就是刮风,也多是刮二三级的南风或是西南风,受低气压所致,氧分子的渗透能力很有限,不能有效解决水体中含氧量低的问题。在作钓时就不难发现,窝子里明明有鱼活动,却很少有鱼开口,就是咬钩,其动作也是小的可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水体中含氧量低鱼食欲不佳所致,但受到饵料味道的刺激,就是不咬钩也会在窝子里转悠。在作钓中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改变作钓方法,才能钓有所获。

巧用细小钓组、长子线

2013年6月11日,天气多云,气温16—28℃,虽然气温不高,但气压却低,笔者和钓鱼爱好者到云蒙湖柳树沟的一个小湾子钓鱼。有几位附近的钓鱼爱好者早来了,说很少有鱼咬钩,笔者就在他们旁边下竿。使用3.6米台钓手竿,1.5号主线、1号子线、3号伊势钩,配一支3号浮漂,所钓水深不足1.5米。时间不长浮漂就出现小动作,扬竿却不中鱼,其他几位钓鱼爱好者也是如此。两个小时钓下来,只钓获3尾小鲫鱼,其他钓鱼爱好者是一无所获。笔者分析:虽然是个多云天,但受低压暖湿气流的影响,导致天气很闷热,又不刮风,导致水中含氧量不足。水体中含氧量不足鱼就失去了觅食的动力,却受不住饵料味道的刺激,还会时不时的咬上一口,但都是在钩饵快到位时才咬钩,表现在浮漂动作上也很小。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换上0.6号主线、0.3号子线、2号金袖钩,配一支1号小型细尾细脚浮漂,空钩半水调4目钓1.5目,并使用25厘米的长子线。因鲫鱼有喜欢追逐活物的习性,长子线有二次下摆动作,可使死饵变成“活”饵,利用鱼有追逐活物的习性来诱鱼咬钩。开了一份浓腥饵料,来刺激鱼的嗅觉系统,拉饵钓。别说,就这一小小的改变,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鱼咬钩还是很慢,却隔三差五的来上一口,每小时也有五六尾的收获。

钓到6点钟收竿,笔者钓获30多尾鲫鱼、10多尾窜鲦和20多尾镜鱼片子(鳑鲏)。而同来的其他钓鱼爱好者,使用的钓组都对比大,到收竿也只有三五尾鲫鱼的收获。这就是在气温不高的低气压天气下,在钓点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细小钓组和长子线的优势所在。

灵活变换钓位不守钓

而6月18日,天气却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晴好天气,气温高达34℃,南风2—3级,气压低,是个高温闷热的低气压天气,人不活动都感觉很闷热,只要活动就出一身臭汗。九点钟左右,笔者来到云蒙湖中学西边的一个小湾子里,这个小湾子虽然不大,但有水草,是垂作钓鲫鱼的好地方,蒙阴县的三队夫妻早来了,占据了最出鱼的几个位置。但因空气湿度大气压低,天气是又闷又热,导致鱼不开口,基本没有什么收获。笔者随后就在一位女士旁边下竿,3.6米台钓手竿、1号主线、0.6号子线、0.3号新关东钩,配一支3号小型浮漂,调灵钓钝。是连搓带拉几十竿打下去,浮漂愣是一动没动。一旁的女钓鱼爱好者张姐是素饵,蚯蚓都用上了,只钓上几尾小爬虎。只有对面张姐的嫂子在没有水草浅水处钓获3尾鲫鱼。

145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