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蛤蟆塘

去年7月末应邀到牡丹江军马场一连作钓,从而经历了一次让我非常难忘的一天。 军马场位于我市西北方向,离市里约30多公里。出市区很快便进入了山里,只见崇山峻岭层层叠叠,林涛汹涌,满目清翠。而军马场一连就坐落在这连绵不断的大山之中,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几年前这里的农户开塘养鱼。由于此地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每到公休日便吸引了不少钓迷来此作钓度假。
这天本来计划到养鱼池作钓。没想到一大早就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到8时雨稍小了点,在准备出发时不知谁说了句,老钓养鱼池多没劲,不如去野钓,到蛤蟆塘钓老头鱼吧。大家一听说钓老头鱼,都很高兴地表示同意。
其实当时我对此地根本不了解,不知那蛤蟆塘在哪儿,离这儿有多远,如何走法。因为我也喜欢野钓,心里挺高兴的。可一到上车时我却犯了难。伙伴们开来了两辆小四轮拖拉机,没有后挂车厢,光杆儿。除驾驶员有坐外,其余人只能坐在后车轮上挡泥的光溜溜的叶子板上,一边坐一个,每车坐三人。车后有个横着的铁杠,一只手可以抓到,另一只手只能抠着叶子板的边,非常硌手,根本抓不住。因我下肢有病,上车时很是犹豫了一下。这时前面的小四轮上也坐了三个人,并急着要走。我只好用铁丝将渔具包使劲绑在了车后杠上便出发了。开车后我还问了一句有多远,告诉我说不远,我也没在意。我看了看我们6个钓鱼爱好者中,就我一个老头儿。
老头鱼是我们当地江河水池、野泡子河沟里最常见的一种土生土长的鱼,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在自然水域钓这种鱼也不太容易了。这种鱼长得头大肚子大嘴大、鳞小。黑不出溜的,有的身上泛黄,一般的只有指把长,成斤的也有罕见。老头鱼生命力特强,出水很长时间不死。学名不知叫啥,有的地方说它叫“还阳鱼”,说冬季冻硬了,天一暖还能缓过来不死。当地专有爱吃这鱼的。有人说这鱼脑子里有虫子,所以吃的时候都不要头。其实这种鱼的头非常简单,感觉最突出的就是一张大嘴几乎能看到嗓子眼里头,啥也没有。有的吃时将皮扒掉,雪白的蒜瓣肉,用油一炸,鲜美无比。
驾驶员告诉我,蛤蟆塘的老头鱼特大特多,咬钩狠。这时雨又下来了,可大家情绪都挺高,别说下雨,下刀子也得去,这种人都是钓迷,没二话。
一出村雨就开始大了,但两旁都是树,不能打伞。这时车开始上山,不一会儿就钻进了野林子。只感觉树枝树叶子一个劲往头上身上扫来,因我带着近视眼镜,只好一手按住眼镜,以防挂掉。往前看,根本看不到有可以走的路,我心里有些犯嘀咕。过了一会儿才知道是要走一条近路,就是翻山而过,而这山上根本没路,现在走的只是山水下来时冲出的雨沟。现在我知道为什么要开这小四轮去钓鱼的意思了,因为汽车根本走不了这道。
当时只见山水顺着雨沟下来了,哗哗作响,和风声雨声打在树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什么也听不清,只能听见看见小四轮上的烟筒“嗵嗵”地响着,冒着黑烟。四只轮子压在水沟的边上行驶,来回扭动,颠来颠去非常难受吓人。再加上雨沟两旁都是灌木荆丛树枝稍不注意就挂你一下,一只手还得不时地胡噜着迎面横过来的树枝。有时石头骑道,车需要左右躲避大幅度转向才能通过,有的时候小沟下面还有深沟,如不小心轮子一滑掉下去后果可不堪设想。只见前面的小四轮左冲右突像扭秧歌儿似的在我的视线里蹦来蹦去向前冲去,我坐在车上被吓得心惊肉跳。这时雨越下越大,雨水顺脸淌了下来,呛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屁股坐在光溜溜叶子板上来回乱颠,只能用手死死地抓住那只铁杠恐怕掉下去。长这么大岁数我还从来没坐过这玩意儿,也没遭过这样的罪。这时我的脸上手上已被划破了好几道口子,火辣辣地痛。这时驾车的钓鱼爱好者已感觉到了我的狼狈,便问我行不行,能坚持吗?并且还不阴不阳地笑了一下。可这会儿说不行还能如何。我看他开车时虽然险象环生却是一脸的平和,没事人一样,坐在那面的年轻钓鱼爱好者也漫不经心地随车晃来晃去,好像还挺自在的。真不知他们是怎么炼的。再说这些人数我岁数最大,就是再不行,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咬牙挺着吧。就是想回去,这车在这老林子里也调不过头,死活也只能往前走了。我也只能在这种折磨中熬着。走不远过一个大岗子差点把我颠下去,多亏驾车的踩了一下刹车。眼看坚持不住了,张了几回嘴,只好喊着:慢点,慢点,注意安全。其实车速一点不快,我是被吓的,车只是颠得厉害,且一路都是上山。
也不知走多久,好不容易从这老林子里钻了出来,原来是到了山项,这山顶上没有树,竟是一片阔大的田地,平“整”地长着绿油油的庄稼。视野顿时开阔了起来,心境也好了许多。一条蜿蜒不平的十分泥泞的机耕道通向远处的山下,本以为这条路会好走,可走不远更加犯起愁来,这根本不能说是路,只是一条满是泥浆的沟,不小心陷到里头别想出来。说话间前面的小四轮停了下车,山上都是黏乎乎的脏泥,选路时方向盘打过了劲一下子横了过来,误到沟里了。我们这些落汤鸡只好下车,找石头垫车轮,边拉带拽弄了出来。再一看这些人,都成泥猴了,不过精神头还都挺足。
一路到了山下,又穿过一个小村子,道路开始好了,坐在车上也稳当了。当车没完没了地又开上了一个大坡时,我知道这是到了进市里的必经之路——草帽顶,不远处就是当地挺有名的旅游区——三道关,一条直溜溜的大道直接通到那儿。可车走了没多远,又下了大道钻进了老林子。这时我实在有点沉不住气了,便问是不是快到了,驾车的钓鱼爱好者告诉我,这还不到一半呢,我一听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时车走的是下山道,都是羊肠小路。我坐在叶子板上,身子一个劲地往前滑,老有要掉下去的感觉,只好用一只脚别在驾驶座下的一根铁杆上,别提多难受了。这时雨小了,被雨浇的难受劲没了。虽然不时地被吓得直冒冷汗,但心里却平静不少,我想这可能是麻木了吧。 待车开到山上,看见一座住房,几头牛在旁边悠闲地吃草。极目望去,远山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近处的地里有庄稼。我以为到地方了呢,谁知小四轮穿过农舍后院,又向一片大草甸子开去,看不出走的是不是道,只觉得车是在草上穿行,时有车辙出现,说明曾有人走过。这时虽然没有了爬山下坡的险情,但那大草甸子深处好像张着大嘴随时把你吞没。这时我已没了时间概念,好像那个老头鱼的蛤蟆塘在天涯海角一样。到中午时乌云散去,太阳出来了。这地方属山区,海拔高,风雨多变,我们好像走进远古一样来到了大山深处。伴着小四轮的突突声,转过一个山脚,出现了一条平整的黄沙道通向远方。不远处还有一趟很像样的红砖房,这幢房好像从天上掉来一样立在那儿。原来这是文革时期某单位建的战备点,后来改为青年点,现机构早已不复存在,但房子还有人住,房子的外墙上依稀还能看到“文革”时的标语痕迹,让人真是不知是倒回了历史,还是走入了过去。离这房子300米左右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水泡子,走近一看是由火山岩形成的一片水泽草甸。无数溪流沿着黑黝黝的石头形成的沟壑,曲曲折折地汇集到一起,由于才下过雨,水量充足,响声极大。这泡子最深的明水处便是我们钓老头鱼的蛤蟆塘了。在我们来之前已有五六人在此作钓。此前这是个养鱼池,现已废弃不用。
七手八脚地弄好渔具,也顾不上吃饭,各自找地方开钓。我选了一处出水口上游,不知何人在水口上用木板搭了个大钓台,忽忽悠悠地,坐上还挺舒服,天时阴时晴,雨时下时停。老头鱼食性很杂,什么都吃,但最喜欢吃的还是蚯蚓。平时老头鱼伏在水底不动,看到饵会突然出击,往往连钩一起吞进肚里,很难摘钩。可它在咬钩时漂的信号却很轻,往往一点就不动了,实际已经咬钩了。它还有个特点,天越热越爱咬钩,钓老头鱼最好的方法是逗钓。就是将甩到水里的钓组隔几秒钟拉一下,换个位置,不停地拉逗,有一次我在一个水塘里用此方法竟一口气钓了100多条,都说这种鱼傻,可真够傻的。
可不知什么原因,今天这傻鱼就是不爱咬钩。据说这儿老头鱼特多,他们每次都能钓个几斤,可能水太凉鱼不爱动,也可能水大、环境变化太快鱼不适应。费这么大劲,千辛万苦地来了,想与这“老头”会个面,看来还不太容易。
到下午3时多,我只钓了十几条、最大的一条一拃多长,其他钓鱼爱好者都差不多。其间我用带来的商品饵挑了几样试了试都不好使。老头鱼最吃荤食、活食。
这时雨又下得大了起来,看漂已经很困难,只好收竿往回走。这次可有了经验,绕到大路走,路是远了很多,可都是平整的沙道。这时雨很大,下得直冒烟,又刮起了大风,拖拉机的轮子卷起的沙子糊得一脸一身。我的眼镜已看不清东西了。我们又从泥猴变成了沙猴。年轻人开车猛,两辆小四轮在路上你追我赶,赶到一连时天也快黑了,一个个冻得上牙打下牙,身子都僵了,只差没休克了。
本来想晚上钓回鱼来炖上犒劳自己一把,待拿出鱼护看看哪几条黑乎乎的张着大嘴的老头鱼,想着这一天的遭遇,真是令人苦笑不得。
虽然这次到蛤蟆塘遭了不少罪,也没啥收获,但对我来讲,却是头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后来提起总是念念不忘。
待回到市里想起了一件事,就是没有问那个地方为啥叫蛤蟆塘。



警告个别网站:转载本站作品请标明出自《中国钓鱼频道》及作者昵称,如再次发现转载本站作品不标注来源、裁减本站图片水印等不尊重本网站及本站会员权益的行为,中国钓鱼频道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139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