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钓黄河擒黄颡的钓时钓位作钓方法选择方法技巧

“天下黄河十八弯,钓过沟汊钓草滩。”“东走西走,鱼儿满篓。”这些是钓鱼爱好者们在黄河选位下钩时的口头禅。过去,黄河鱼多,鲤鱼、鲫鱼、草鱼、鲳鱼、鲢鱼、黑鱼、鲇鱼、翘嘴几乎应有尽有,给钓鱼爱好者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近年来,虽说鱼情不如从前,但钓鱼爱好者也能有所收获。“走黄河,钓黄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趋利避害选时机

黄河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有不少支流、水汊、半岛和沟、湾、坑,也有少量被冲入的水生和陆地的动植物。黄河含沙量高,汛期前后泄洪排沙时水像泥浆一样浑浊,不少鱼类被呛晕浮于水面,或流离失所,或死于恶劣的环境中,钓鱼社,钓者若不趋利避害选择有利时机,则很可能“空军”而归。

从作钓实践看,适合扬竿下钩的条件应具备“五要”:一、水温要适宜,低于10℃和高于32℃时收效甚微;二、水流要缓慢,最好是在300~400立方米/秒之间,此时钓饵在水中相对稳定;三、漂浮物要少,泄洪期许多杂草和漂浮物随波逐流,容易缠绕钓组,影响鱼上钩;四、气压要正常,虽然流水可缓解溶氧量不足的问题,但低气压闷热时照样无鱼咬钩;五、水中要有鱼,水浑超过鱼的承受限度和非法捕捞严重时,不宜出钓。

由于黄河水来自西北寒冷地区,所以相比其他水域水温较低。早春时,黄河水多冰棱雪水,鱼类复苏的时间较晚,三四月份基本上无鱼咬钩,直到“五一”前后,黄河鱼才陆续开口,仲春到夏至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可以作钓;到了6月下旬至7月中旬,黄河干流上的几座水库统一调度泄洪排沙,加上盛夏沙滩炽热,常有阵雨和雷阵雨,气温常常在32℃以上,不利于作钓。

钓者只有避开上述不利要素,选择多云转晴,或阴雨不闷的天气出钓才能有所收获。一般来说,从立夏到入冬前,除泄洪期外,钓者都可以出钓,尤其是金秋时节,水温不高不低,河道里既有上游下来的鱼,又有下游逆流而上的鱼,食欲都对比旺盛,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作钓时间,不可错过。

走守结合选钓位

黄河水流湍急,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河水进入小浪底峡谷后上窄下宽,最宽处约2000米,最窄处仅200多米。在中下游地理分界线处,因河道初出峡谷,水流散乱,冲刷力强,加之水广鱼稀,不同的鱼种各有相应的活动和索饵区域,所以选不好钓位很难有收获。一般来说,钓黄颡兼顾鲫鱼、翘嘴等鱼类时,应以岸边缓流区、拦河石坝的回水湾、较大的河套以及有草、灌木丛和卵石多的地方为钓位。由于雄性黄颡喜欢在卵石、树根或其他沉淀物中筑巢,等雌鱼前来交配,而雌鱼因孕育的缘故需大量进食,所以上钩的黄颡多为雌鱼。

如果水温较高,钓者可钓河滩和岸边浅水区,水温低时可钓深水区或深浅接合部,收获往往不错;假如岸边有涧溪、支流,钓者可在入河口两侧水流相对稳定的水草边定点,既可诱钓结合,也可以打窝聚鱼,效果更可观。

考虑到黄河鱼密度小,分布不均,在一处钓获几尾鱼后往往后继无鱼,等下一拨鱼来的时间较长。因此,钓者与其在一处久等,不如走钓与守钓结合。走,是主动找鱼,甲处无鱼乙处有,增加了与鱼儿相遇的机会,有时甚至能频频上鱼;守,则是定位后等大约1小时左右,因黄颡行动缓慢,频繁走动往往会同姗姗来迟的鱼擦肩而过。走守结合,相辅相成,虽然辛苦一点,但鱼获却明显提升了。

侧重黄颡兼钓其他

黄颡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习惯在夜间觅食,它长着利剑般的背鳍和胸鳍,有锯齿状硬刺,还能发出叫声,扁平的口中还有细牙。它们虽然长期生活在光线偏弱的底层,视力不好,但嗅觉、听觉、触觉都不错,最大个体能长到3~4千克。

黄颡产卵数量不多,通常在5000粒左右,每年5~6月产卵,繁殖力不是很强,是鱼类中的“少数派”,尤其是白天时,鱼获量往往不多。因此,笔者常在天气好的夜间钓黄颡,同时兼顾其他的鱼类,它和鲫鱼、翘嘴的活动水域和食性有几许相似之处,因此用相同的钓具、饵料可以一举多得。近几年,在春末夏初和仲秋到立冬前后,在鱼儿相对活跃、食欲对比旺盛的日子,我常到两处黄河二级支流的入河口作钓,不论台钓手竿钓浅钓近,还是抛竿钓深钓远,都有所收获,最多的一次钓获鲫鱼、黄颡3千克多,有时候还能碰到鲤鱼、草鱼、鲇鱼中钩,可见侧重黄颡兼顾其他的做法是可行的。

素饵荤钓随鱼变

黄颡食性广,荤素都吃,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捕食小鱼虾、微生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在吃不到动物饵时也吃水生植物。但从作钓效果来看,在江河湖库中用面饵钓黄颡往往很少有鱼上钩,即使使用腥香味的商品饵,效果往往也不好。而用蚯蚓或其他荤饵打底钩时,不论台钓手竿钓还是抛竿串钩远投,都能频频上鱼。

176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