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爱好者3天钓了48斤鲫鱼,早春山塘垂作钓鲫鱼(野钓实

本文来源:钓鱼社

  大山里面的水塘小的十几亩,大的差不多四五十亩,是在池塘和水库之间的小型钓鱼场所。虽然很多水塘都被称为xx水库,但是它远远达不到水库的标准,只能算是对比大的坑塘。

  3月5日、6日、7日,我一连到河北省某县的水库钓了三次鱼,下面我就结合这三次钓鱼经历,在钓鱼社分享出来这次早春季作钓山塘的过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节气上看,这三次钓山塘时已是早春,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特别漫长,春季似乎来得特别晚,无论从天气状况(连日阴冷,3日夜还下了雪),还是从山塘周边的环境(冰层融化不几日,南岸和西岸尚有残冰和积雪)看,此时刻都属早春,所以,这三次钓鱼必须以早春论之。

  一、选位中下段,长竿钓深远

  早春季作钓山塘选位的着眼点一定要是山塘的中下段(塘腰到大坝之间的水面),水深三四米的地方。早春时节,大地回暖,水温上升,鱼儿早已离开深潭向较浅的方位移动,但是,此时山塘的整体水温并未达到足以使鱼儿四处游荡的程度,鱼儿活动凭借的仍是地温,即便某些时候塘的浅水区的水温高于深水区,鱼儿也决不会游到浅水区来,水库坐南朝北,约20亩,坝端用长竿探不到底,塘尾深浅不一,边缘的浅滩处仅有三五十厘米。

  5日这天,我和老李、老王一到水库便将钓位选在了西岸离大坝约20米的地方,并都用6.3米长竿钓3.5~4米的水深,到天晚收竿时,除老李外,我和老王都钓鲫5千克以上。

  6日这天,我和老李、赵俊、陈超又来山塘作钓。我和老李仍占老钓位用6.3米竿,赵俊和陈超都在我西侧不远。赵俊和陈超一开始坚决不用长竿,仅用4.5米竿试钓,结果,我已钓了二三斤鱼了,他俩还几乎未开竿,后来,陈超不得不换上5.4米竿,赵俊不得不换上6.3米竿才开始有鱼咬钩。但是,由于他俩在午后阳光较好的时段又屡次到塘尾的浅滩试钓耽误了时间,到收竿时,赵俊陈超均钓鲫不足5千克。我一天当中始终用6.3米竿钓不到4米深水,最终钓鲫约10千克。8日是沙尘天气,山塘无人作钓。

  7日,天气又晴好,水库钓鱼爱好者增加到二三十人。这天,我和赵俊陈超均占老钓位并用6.3米竿钓3.5米左右水深,一天下来又都有六七千克的收获。傍晚收竿后,我们路过北面的浅滩处,发现那里用3.6米或4.5米竿钓鱼的人最多钓获不过三四斤鱼。7日这天,在下午上鱼稀少的时刻,我拿着6.3米钓鱼竿到大坝下试钓了一个多小时,此处侧身伸竿尚有6米水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乎连小鲫鱼也没来咬钩。以上足以说明,早春季作钓山塘,选位要选塘的“腰”部到大坝之间的较深(而不是太深)的水域,在此处钓鱼只有用长竿才能钓到更多的鱼。

  二、长竿钓深远,大漂小钩配细线

  5日、6日这两天,老李的钓位都和我相邻,而且也始终用6.3米竿钓约3.5米水深,钓饵也是红虫,但是,他这两次的收获都对比少,其根本原因就是线组配备过于粗大。他用的主线是2.5号,脑线是1.5号,钩是4、5号伊势尼。而我这三次钓鱼始终是1号主线、0.4号脑线、2号伊豆钩,钓组的这种精细的配备也是我这几天钓鱼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低温季节钓鱼时,许多钓鱼爱好者都推崇小漂,以前我也是如此,但是,从去年冬季开始我却彻底改变了这种认识。用短竿、面饵钓池塘浅水,小漂的确灵敏度高,但如果用长竿、虫饵钓山塘深水,小漂的弊病就会暴露无遗:钩饵抛不出、落底慢,水线拉不直,浮漂信号弱等。只有换上大漂才能避免以上弊端的发生。

  三、钓饵用红虫,打窝一点点

  在山塘低温时节垂作钓鲫鱼,红虫的效果要高于其它钓饵(包括红蚯蚓)数倍,这一点钓鱼爱好者们都已达成共识,但是一定要注意红虫的用法。早春时节,鱼儿刚刚开口觅食,活力尚小、张口不圆,在钩上挂红虫时 定要宁少勿多,最好挂单条,这样才便于鱼儿一口吞入。红虫最好用公虫不用母虫,公虫粗壮,挂钩跑水少。为了操作方便,最好将红虫横挂于钩上,为了避免其跑水,也可挂其头部或尾部。

  山塘早春季作钓野鲫一定要注意打窝方法。打窝一是要少,二是要适时。这方面,我在5日这天钓鱼时曾有过刻骨铭心的教训。这天到达水库时我本来下竿就连连得鱼,但是,我见下竿较晚的老王打了一个大窝,我也就跟着打了一个大窝子,这一打窝不要紧,我这里立刻就无鱼咬钩了,这一停就是不到两个小时。老李一整天一点窝料也没打,可他那里却始终鱼口不断,至于他为何不如我和老王钓的鱼多是由于他使用的钓组太粗大,空竿率太高。

  6日、7日这两天,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只要鱼口不断就坚决不打窝,只有鱼口变稀时才赶紧在铅皮座上捏上核桃大一团面饵抛下去,接下来鱼口就又连上了。

  山塘水面较大,早春整体升温较慢,鱼儿还不能大范围的洄游索饵,所以,此时钓鱼是力求钓“近鱼”(窝子附近的鱼)而不是钓“远鱼”,你打大窝不但不能将远方的鱼儿弓过来,反而还会将窝里现有的鱼儿暂时吓跑。

  四、晴天钓上午,阴云钓全天

  从这几天的上鱼情况看,也并非整天都有鱼咬钩,而是越是上午鱼儿咬钩越欢,下午,随着气温的升高,咬钩的鱼儿反而变稀,特别是天气晴好时,到了下午几乎就无鱼咬钩了。阴天、多云天的情况会好一些,而且,天空云量越多,下午咬钩的鱼儿也越多。

  3月5日,阴天,全天都上鱼。3月6日,多云,上午、中午鱼儿咬钩都对比勤,中午以前我钓的鱼占全天的百分之七八十,到了下午,天空忽然出现了阳光,鱼口就变轻变稀了。3月7日,由于昨天刮了一天的大风,天气非常晴朗,这天的出鱼情况是:10时以前鱼儿咬钩对比勤,中午下午几乎无鱼咬钩,我整个下午钓到的鱼不过一两斤。出现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山塘水面较大,钓点水位较深,早春时节,气温和水温并未统一起来,而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气温越高,水底温度反而越低;气温越低,水底温度反而越高。这一现象从鱼体的温度变化上可以表现出来——阳光越好,下午偶然钓到的鱼的鱼体越是冰凉。

  五、鱼口分时段,临场巧应变

  在这三次钓山塘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两种现象:一是上面提到的晴天下午上鱼少的现象,二是中午前后鱼儿会出现轻微接口的现象。出现第一种现象的原因以上早有说明,这里不做赘述,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这种现象。有聪明的钓鱼爱好者认为,早春时分,下午随着气温的升高鱼儿却反而不咬钩了,鱼儿们一定是上浮到中上层水域或是游到浅滩上去。于是一到下午,他们就钓浮或游钓浅滩,但试验的结果却是两手空空。赵俊和陈超在6日这天就做过这样的试验,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我认为早春时节钓山塘决不同于钓池塘,尽管山塘上层和浅滩处的水温偶尔变得较高,鱼儿也决不会游到这些地方来,因为山塘的整体水温还没升上来,底层与上层、深水与浅滩之间还隔着更冷的水,鱼儿决不会穿越冷水去找温水的,在山塘钓浮钓浅滩那是仲春和暮春的事情,早春还为时尚早。

  那么当鱼变得稀少时又该如何采取措施呢?7日这天下午我终于找到答案。这天下午l点多钟,正当我们上鱼稀少之时忽然来了钓鱼爱好者白志辉,他在离我几米远的地方坐下来就用7.2米竿钓鱼,谁料想,他下竿就连连得鱼,而且均是大鲫鱼,整个下午,他的钓点几乎鱼口不断,到收竿时,他居然钓到二三千克鲫鱼,而我下午钓的鱼最多有1千克。由此看来,早春季作钓山塘,当鱼儿咬钩不勤时,就要改用更长的竿。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改用长竿要在原地原位改,决不能用长竿去钓坝端更深的水域。7日下午,我曾到坝端深水试钓多时,结果一无所获。

  第二种现象的原因和午时前后的气压变低有关,这种现象不但早春有,而且仲春暮春甚至初夏都有。应对这一现象的措施是,将原来调零目钓两目(用虫饵时)的浮漂下移一两目,改为调零目钓零目,当水皮的小红点一消失,抬竿就能得鱼。这样做比不移动浮漂专抓接口上鱼率高得多,因为如果抓不住接口饵一落底就再无鱼口。但一定要注意,此时决不能采取其它钓浮的措施使饵离底太高。

本文来源于【钓鱼社】,更多钓鱼资讯欢迎您访问【钓鱼社】

211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