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浮游矶钓的基础方法技巧

  

钓鱼当然是门学问。相信这是每一个钓鱼爱好者都坚信不疑的。既然是学问,这里面的说道可就多喽。就拿浮游矶钓来说,据说精通的人至少应该通晓天象、气象、海象、潮象、浪象、流象、风象、礁象、鱼象、季象、温象、光象、水象——且慢,还有一个“等”字。在下认为任何一个能耐心读完这几期《浮游矶钓基础知识》的老爷都不可能对这些知识有全方位、细致的了解。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您是一个连今天下不下雨都看不出来的菜鸟,也一样有资格玩浮游矶钓,也一样有可能钓得很好。还是那句话,钓鱼是游戏,愉快才是目的。

  不过,学问有深有浅:您说您不知道水底暗流速度,可以,但不能不懂潮汐规律吧?您说您不懂风力几点几级,可以,但不能不懂刮的是东南西北什么风吧?前者叫专业知识,后者那叫常识。这一点还是请各位老爷区分开来。

  说到常识,有一点倒是每个矶钓客都必须掌握的,那就是什么地方才会有鱼。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个浴盆一样“干净”的水域钓鱼纯粹是浪费时间。那什么的钓点才是矶钓的首选呢?简单来说:暗礁附近、有浪的岸边和潮目带。

  阁下一定对这样的镜头十分熟悉:在一大片美丽的珊瑚礁丛中(注意!),蔚蓝色的海水缓缓流淌(继续注意!),一大群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游来游去。忽然,一条凶猛的大鱼出现了,鱼群好像得了号令一样,“唰”的一下齐齐躲进礁石丛中,探头探脑地观察着外边的动静……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暗礁附近是好钓点了吧?一来这里流速较慢,鱼儿们可以节省很多体力;二来一旦发现敌情,鱼群可以马上躲藏;三者在上面的描述中无法体现出来,却也很容易理解:这里有很多的浮游生物可供食用。究此三点原因,鱼怎么可能不多?不过在此处应使用粗且调硬的钓鱼竿和相对较粗的钓线,能有利于中鱼后即刻将鱼拖出礁石区避免挂底。在诱饵的抛撒上也应注意:多使用细碎的诱饵,一来可以扩大诱饵对鱼群的作用面积,二来可以诱使鱼群主动出击觅食。总之,暗礁附近是您在任何环境下矶钓都应着重考虑的钓点。

  由于海浪长时间的冲刷,会把礁石及岸边的食物带到海水中,又由于氧气较足和可躲避来自天上和海中敌人的迫害,使得有浪的岸边也成为那些壮年鱼儿们的天堂。这些激流勇进的家伙们深知生活的艰辛,对每一口能够到的食物都不会放过。这些食物也多在海浪的冲击下高速运动,有时还没等鱼儿们讶异,转瞬便消失了踪影。所以,这里的鱼儿咬钩都是恶狠狠的,标讯当然十分明显。能在这里中钩的鱼,力气又奇大,手上感觉更不必说。只是……说来晦气,这里却并不是初学者撒野的地方,怎么说?潮流太大了,海底情况太复杂了。前者让浮球飘来荡去,没有几年的道行恐怕很难看出个所以然来;后者则给中钩的鱼儿太多的逃脱机会,就算您侥幸读懂了浮球信号,刚一扬竿,“嘣”的一声,唉……在这里矶钓,初学者绝对需要实力(就是有钱啦)和勇气,有没有与老天搏一下的想法?有浪的岸边是你最好的选择。还是讲一下诱饵的比例搭配:与暗礁相反,这里需要使用整只南极虾多一些,如果再辅以少量细碎诱饵,效果将达极致。

  潮目。对于一个刚玩浮游矶钓的人来说,水象的知识好像是最难的了。其实,这东西最唬人的地方就在于一系列复杂难懂的专业名词,想完全搞清楚实在有些困难。这里就简单地分析一下,对浮游矶钓有用的水流主要有5种:

  1、本流。是相对在一个区域最主要的一股水流(真搞不懂这些专家们为什么弃言简意赅的“主流”,而非要弄一个大家都不大懂的“本流”出来?),它代表着潮水的主流方向,流速较快,方向对比固定。

  2、支流。与本流相比的范围要小,是某一处受海岸地形、海底起伏状况及风向、风力作用形成的小型区域的“本流”,也叫夹流和副流。

  3、回流。水流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暗礁或其他客观要素影响而形成的翻滚打转的潮水。

  4、反拨潮。海水涌上礁石后倒灌回大海,与接踵而至的潮水相撞而形成的一股由岸边向回流动的水流,特点是有大量持续不断的碎泡沫。

  5、潮目。这方面的知识在前几期已经介绍得很详细了,此处不再赘述。

  有一点需要众位老爷注意:海洋是运动的,所以刚才说的水流位置也再不时地变换。这就不比淡水钓了,在池塘边找到一个好的钓位,一套合适的钓组往往可以让你威风相当长的时间。矶钓必须要随潮而动,切忌不可死守一处,应该是人追着鱼跑。

  现在,让我们设身处地得设想一下您玩浮游矶钓的全过程:坐着车来到海边,一边暗骂没有人性的渔具店老板,一边贼眉鼠眼地寻找钓位(这个可不是侮辱谁,风格奇高的钓鱼爱好者确实有,不过未必是您,谁不想找一个独一无二的好地方呢?)。果然, 发现了一个前无古人、我走之后必有来者的好地方,马上三步并作两步地窜过去,放下东西,急冲冲地拿出竿、线、钩——傻眼了吧?怎么把这堆家伙连到一起啊?

  好,就算您能糊弄着绑上,可敢保证那是规范的吗?所以还是先静下心来仔细地看一看标准的绑线方式吧!先绑拧圈:用钓线先穿过拧圈的一个环2次;做个大外结,在外结上缠绕4~5次;把线头穿回大外结内;拉紧把多出来的部分,剪去即可……没看明白?不要紧,下边有图示,从拧圈开始,一系列的捆绑方式都给您详细列出,实际操作一下吧。

  其实在“串联”钓线之前还有一个工作必须进行:测量水深,只有知道钓场的深度,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作钓方法和钓棚(还记得这个概念吗?)的深度。在浮游矶钓中,较常规的水深测量工具为“测底铅”。

  到达钓场后,先自己估计一下水的大约深度。假使你认为在3米左右,就将浮球到最下面一个钩的距离设定为3米,把“测底铅”挂在下钩上,抛入水中,观察浮球的状态:假如浮球下沉半米,那么此钓位的水深在3.5米左右;如果浮球沉得完全看不见,就说明此处水深远远超过3米,应将钓组收回后重新调试;如果浮球没有下沉,而是在水面飘来飘去,则说明水深当在3米以内,拉直主线,观察太空豆和浮球之间的距离,在3米的基础上减去这段距离就可以得到此处大致的水深(如图)。将深度测定完毕之后,先别忙着甩竿,请如法炮制,在半径3米的范围内多测量几次,这是因为海底很少有平坦的,如果在某一处有突然变深或变浅的现象,那此处多半就是凹槽或暗礁,下钩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地方,因为一旦鱼中钩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向这些地方猛冲。大致弄清附近水底的高低后,就可以做你的大鱼梦了。

  使用测底铅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勘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对钓场底质有所了解。知道这些干啥?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鱼,不同的鱼吃不同的饵,这就决定你使用的作钓方法不可能每次都相同。在测底铅到达海底之后,轻轻提起再放下,通过钓线传来的感觉就可大致判断出海底是沙质还是石质:在前一种环境下,测底铅着地可以说是毫无动静,软绵绵地仿佛消失了声息;如果是石底,那么在测底铅触地的一刹那,钓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竿头明显的一震。

  知道了水深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设定钓棚了:如果您想钓中上层的鱼儿,可以把钓棚设得浅一些;反之,则可以加大子线的长度。

  不同深度的钓棚要与相应号数的浮球搭配使用。下面有一个公式,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图)。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公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还应考虑到钓场水流速度及风速等一些客观要素。另外,烦请众位读者老爷注意:公式里面的前一个长度指的是钓棚而不是水深,不要知道水深后就得意忘形地乱用一气。

  再说说钓组中的其他零部件。

  太空豆/棉线结。这二者的作用相似,同为固定钓组用。除了诱饵的打法外,浮游矶钓与其他作钓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还在于钓者可以将钓饵设定在某一深度,让水流把整个钓组推送到更远、更多的地方去,这样既降低了挂底的几率,又无形增加了鱼儿中钩的机会。要想设定钓组深度,就必须要在钓组上方设定一个“线挡”,用它来决定整个钓组的动向。于是,尼龙线挡横空出世。

  早期的浮游矶钓玩家们通常在主线上用一小股尼龙绳随便绑一个死结了事,可在具体的作钓过程中,这套装备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如果要想改变钓棚的深度,就要不断结了系、系了结,十分不便,同时也非常容易磨损主线。于是,聪明的钓鱼爱好者又发明出一个新的绑法:电车结(如图)。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像电车一样再主线上自由滑动的线结。这种发明可谓是造福大众,但用得久了,问题又出现啦:使用尼龙线在原本就是尼龙质的主线上打结,松了线挡就会走位,紧了又会使主线变形,上下调节就会带来困难,弄不好还会弄伤主线。于是,线挡家族又一次改朝换代,这次粉墨登场的是棉线结。

  目前市场上有已经绑制好的棉线结出售,这给那些好逸恶劳的钓鱼爱好者减少了很多麻烦。把线结两端多余的线剪断,把其中一根略微留长一点就可以使用了。挂底时,垂直提竿拉高主线,可由棉线结与水面的距离得知正确的水深,就可以马上做出修正,真是既方便又实用。

  懒无止境,即使棉线结具有如此多的优点,还是有许多钓鱼爱好者嫌它左拉右绑得太麻烦,而棉线本身也确有遇水容易返松及耐用性不高等缺陷,这些要素都促使太空豆问世。

  的确,太空豆使用起来要比棉线结方便得多:只须像穿针引线一样把主线穿过太空豆上方的小眼,再用手指夹紧,用力一拉,太空豆便会滑到主线之上。但太空豆和棉线结一样,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主线,而前者的个头普遍要比后者大,所以,太空豆的精确程度成为其自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如果太空豆的号数过大,不仅因为无法夹紧主线而造成钓棚深度不知不觉改变,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在于一般的细竿的导线环细得无法让太空豆通过,由此发生大小事故时有发生。所以在太空豆的选择上,应本着越小越好的原则,不必担心因为接触面不够大而造成钓组走位的现象,可以适量多加几粒太空豆,一般不会影响作钓效果。

  无论使用棉线结还是太空豆,都应注意保持主线的湿滑,否则在调校的过程中很容易给钓线带来伤害。

  挡珠。前面说到使用棉线结和太空豆应本着越小越好的原则,但过于细小的线挡通常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当钓组下沉到钓者设定的深度时,线挡很有可能滑进浮球的中通孔甚至将其堵死,更有甚者,太过细小的线挡会通过浮球在子线上滑行,令整个钓组不停下沉,最终的结果便是挂底。所以要在浮球*近线挡的一侧加上一个挡珠。

  这个东西没啥说的,钓者对它的要求也很简单:面积要比浮球的中通孔大且内壁要光滑的可以让钓线自由穿过。最近几年,有些钓具厂家又生产出一种半圆形挡珠,据说可以减少由于风浪对主线造成的不利影响——效果好坏不说,创意倒真是值得人钦佩。

  拧圈。前面提到过这个小东西,它的作用就是防止主线和子线缠绕在一起,用来连接主线和子线,方便快捷,实用性也非常强。常见的拧圈有扭纹型和美式两种,前者对钓线的磨损程度要轻于后者。原则上拧圈的质量越轻越好,目的是减少浮球的承重力以及保持钓组在水下的自然。近来,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自身标有重量的拧圈,与大号的浮球组合钓深水,不用安装夹铅也一样可以取得好效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

476 0

上一篇:矶钓讲座
回复